电话:15937216949
电话:0372-5921721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西大街70号
网址:http://www.ayqszjff.com
安阳“全盛”郑家老粉坊
“全盛”郑家老粉坊是古城安阳富盛名、具代表性的老粉坊,它生产的粉皮、粉浆是受安阳人民喜爱的风味食品,一百多年来,“全盛”郑家老粉坊一直保持传统的操作工序和精湛技艺,第10代和第11代“当家人”的人生沧桑充分见证了不同时代手工业经营劳动者所经历的不同命运和奋斗轨迹。
安阳“全盛”郑家老粉坊
写在前边的话
中国是早发现绿豆药用价值的国家。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绿豆有消暑降温、清热明目、利小便、止泄痢、润皮肤、安精神、解毒等药用功效。现代科学证明,绿豆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植物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成分。
以磨制的绿豆粉漏成粉条,踅成粉皮,以及副产品粉浆的作坊是粉坊。
我国什么时候有了粉坊?这确实很难回答。不过,殷商时期国都朝歌就有了粉浆却是有来由的。据《大河报》报道,鹤壁电视台曾历时一年,拍摄多集淇河文化专题片,在宏大叙事的同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生活细节一一浆面条。片中分析,殷商时小麦产量非常低,主要农作物是杂粮。朝歌富人都有家奴,其中不乏好厨子,他们摸索出一套粗粮细做的办法,先将绿豆渗水磨成浆(那是可能已经有了石磨),让其发酵,然后用浆把锅涮一下,再用油把锅一擦(此举应好似为不糊锅底),倒入浆,待烧到起沫时,下入宝贵的杂面条,面条如果太少,还要加入绿豆面汁,再把青菜、葱花、黄豆、花生米等放入熬好。这就是流传到今的很受群众欢迎的豫北粉浆饭。安阳距淇县仅百里之遥,殷商君王的王室大殿又在安阳,这种风味饭食当然会很快传到安阳。如今,这种饭在安阳县东部和汤阴县一带被称作“浆饭”。随着时代的发展,安阳市区一带把杂面条换成了小米,成为当今纯正地道的粉浆饭。
鹤壁电视台的记者们挖掘了豫北粉浆饭的由来,还意犹未尽,又深入考证了的洛阳水席也是从殷商浆面条演变过去的。电视片分析,周武王伐纣,商灭周兴,周朝统治者把国都定在洛阳,同时为了防止殷商遗民东山再起,特下令让一部分殷商富人遗民迁到洛阳,一是参加新都建设,二是便于监管。建造洛阳城是一个浩大工程,历时甚久,殷商富人遗民浆面条吃腻了,怎么办?聪明的家厨们继续打绿豆的主意,用绿豆粉、浆、粉条再加上萝卜、青椒、笋等家常蔬菜,做成汤汤水水的菜,成为今天洛阳水席的雏形。
安阳粉浆饭究竟是怎么来的,民间说法不一,不过似乎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正如鲁班发明锯,灵感来自上山被带刺的草划伤一样。一种说法是,不知多少年前,安阳老成内有一家粉坊,平日里磨绿豆剩下的粉浆因为味酸都倒掉了,邻居们觉得怪可惜。粉坊掌柜就说,那就把粉浆白送给你们吧。邻居们把粉浆取回家,原来是当水用,没想后来煮开,放入小米,味道稍甜微酸。以后琢磨着再放入一些各种时令蔬菜和调料,味道更是别具一格。安阳老城内西大街郑家粉坊第11代传人郑天勇的说法略有区别。他说以前老粉房生产用水全靠院内一口深井。有一年大旱,别家的井都干涸了,唯独粉坊的水没干。街坊邻居都来粉坊打水,粉坊掌柜一想这可不行,这么多人都吃我的井水,还不如把剩下的粉浆给了他们。邻居们取走了粉浆,后来逐渐加工成粉浆饭。让粉坊掌柜没有料到,以前成桶倒掉的粉浆竟然还能做出风味独特的饮食来。既然这样,那就对不起,从今往后不能再白送了,拿钱来买吧。粉浆也能卖钱,这当然让粉坊掌柜喜出望外。
安阳人由于喜欢家乡的粉浆饭,由此也附会出一些有趣的传说。张乾泰在《安阳日报》登载的一篇短文《安阳粉浆饭》中写道: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从西安到开封,再取道安阳回家,从开封刚出发,先遣宫人便飞马赶赴安阳送信。等他们紧赶慢赶来到彰德府(今安阳)南大街,已是繁星满天,明月高照了。几个小时前还人声鼎沸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两旁的店铺早已关门熄灯了。宫人们人困马乏,又饥又渴,连敲几家餐馆,人家都说对不起,火已封了。正当他们绝望之时,突然发现鼓楼附近有束灯光,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卖饭的摊户正收拾准备回家。宫人们问还有什么吃食,摊主说有火烧,粉浆饭。宫人们大都是外地人,听不惯安阳话,更不知粉浆饭为何物,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填饱肚子。等他们风卷残云把粉浆饭喝下之后,奇怪的是往日吃惯宫中山珍海味,今天喝着草根百姓的饭食,竟然胃口大开,连声喊:“好喝!好喝!”惊得摊主看着这些衣着华贵、养尊处优的宫人,嘴里直念叨,今天这是怎么了,宫里的人也来喝我的粉浆饭。
一顿普通的,放在平素,宫人们也连看都不看的粉浆饭,给这些饥肠辘辘的宫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直到回到宫里,还到处宣传彰德府粉浆饭如何好喝,希望有机会再回来品尝一番。这个传说有点玄,安阳人把己对粉浆饭的偏爱也加到宫人身上了。慈禧和光绪回銮时,宫人们夜晚喝的粉浆饭用的粉浆是不是郑家老粉坊的,这当然无从考证,不过郑家老粉坊在彰德府久负盛名倒是确切无疑的。
粉皮、粉浆勾起安阳人的食欲
西大街70号,距离大西门不足15米,临街路北,宽3.5米,进深米的两层小楼,下层是门面,上层是作坊。外墙白瓷砖镶面,门头上黑底金字匾额,上写“全盛郑家老粉坊”。屋檐垂挂黑漆木牌字号,上面阴刻“全盛郑家老粉坊”,金粉描画。安阳书法家汉池戊寅年(年)季月让所题,行书轻盈空灵,流畅自然,如一笔连缀而成。一层前墙两端用黄色琉璃砖拼出两行大字,左侧“水清豆纯粉浆酸”;右侧“粉皮粉条质量真”。这幅对联明显不对仗,但仔细琢磨,却也真切道出郑家老粉坊的经营品种和特色。门面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酸味,地下湿漉漉的。西墙根一溜儿I四口1.2米高紫色大缸,底部埋在地下,上口直径在0.9米左右,另有两口带圆雕图案,其中一口高1.5米,上口直径0.9米。缸沿下马状装饰珠带环绕;中间是回形富贵不断头图案和飞龙图案,下是连心结。另一口高1.2米,上口直径0.8米,上部圆雕寿字形图案和万字图案,下部是飞龙和连心结图案。现任全盛郑家老粉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天勇动情地说,这几口大缸都有100多年历史了,解放前我家开粉坊就使用,也算是传家宝了,它见证了郑家老粉坊的百年沧桑。两口带圆雕的大缸不但外形精美,还有个特殊的妙用,粉浆放缸里一星期不臭,而别的缸只能放两天。缸埋地下一截,一是太高,二是保温,三是防臭。
现在的粉坊房原来的房子。1989年以前,这是一座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瓦房。前半部是门市,后半部是磨棚,全部操作工序进门便一览无余。
甭瞧“全盛”郑家老粉坊面积不算大,可它的名气挺大。民国以前,安阳又称彰德府,辖安阳、林县、临漳、内黄、武安、涉县7个县,是豫北热闹繁华之处。民国以后,安阳仍是豫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生活的需要,促使大量粉坊应运而生,几代人开粉坊并不少见,但其中有名气的还得说“全盛”郑家老粉坊。老彰德府人一提粉皮粉浆,几乎众口一词,正宗地道还是西大街“全盛”郑家老粉坊。郊区农民进城,转几个圈儿,非到西大街“全盛”郑家老粉坊买粉皮、粉浆才放心。其中的原因,一是郑家老粉坊历史悠久,分支众多,解放前后,仅老城内郑家一脉老粉坊就十几家,几乎占了老城粉坊的三分之二,其中“全盛”较有名。二是“牌子硬,质量好。粉皮外观晶莹,白中透亮,白中透青,鱼鳞花清晰,厚薄均匀,久煮不糊,柔韧性强,油性十足,口感温润,营养丰富,一向为菜肴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全盛”郑家老粉坊生产的粉皮,食用简单,先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切成各种需要的形状,沸水中煮10—15分钟,然后加入各种蔬菜、肉食、调味品,可凉拌,也可直接用于炒肉、做汤、油炸等多种方法食用。凉菜中,凉拌粉皮向来为喝酒族之爱。粉皮表面再撒上红萝卜丝、香菜,倒入少许芥末、香油,红、白、绿三色相映,香、酸、辣三味齐全,煞是诱人食欲。热菜中,粉皮大炒也是安阳一大特色菜肴。精选五花带皮肋条肉,切条炒熟后,放入泡好的粉皮,再加入油过豆腐干、腐竹、西红柿、青菜,红、白、黄、绿搭配,色香味俱全,鲜艳清亮。用筷子夹一块粉皮,口感绵软、味道十足。更有名的是热菜凉吃的“肉丝粉皮”。将粉皮放入清水中泡软后,再放入沸水中煮到清亮不泛白方好。出锅,稍微过一下凉水,放盐、酱油、陈醋、芥末、芝麻酱等调料,拌匀盛盘。然后肉丝下锅煸炒,放酱油,加入高汤调味,放入青红尖椒丝翻炒,浇在拌好的粉皮上面。这道菜冷、热、荤、素俱全,粉皮清亮柔韧,酸香适口,肉丝滑嫩,尤其芥末辣味非常特别,刺激你胃口大开。
粉浆饭是安阳富地方特色的饮食之一,向为安阳“风味三大宝”之首(另两宝是皮渣、血糕)。“粉浆饭,大豆儿;火烧的,夹肉儿。”这句在安阳广泛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安阳人对粉浆饭的喜爱。
安阳粉浆,首推“全盛”郑家老粉坊,粉浆呈乳汁状,稍甜微酸,有清热败火的功效。不过,要做成正宗纯正的粉浆饭,并非易事,因为它费时间,费佐料。据郑天勇介绍,做粉浆饭,用砂锅,添好粉浆,用大火,等粉浆起了沫,换小火,用筷子不停地搅上面的沫子,让它与粉浆尽快整合,行话叫“分浆”。待沫子裂纹,崩成十字八道时,迅速下米,这是一要领,时机一定掌握好,锅开了下米,熬出的饭味儿就不纯正。锅开放入预先泡好的花生米,大青豆或黄豆,熬10分钟,再放入白菜头、红萝卜丝、大油、姜。熬不低于1个半小时。端锅之前,加些面糊,以利粘糊,再放入葱丝、香菜、香油、盐。传统纯正的粉浆饭酸中带甜,甜中有香,具有保健作用。现在安阳的大饭店在菜肴过后也上这道饭食,食客们吃过鸡鸭鱼肉后,再品尝一下酸甜香的地方名吃,别有一番情趣。
粉浆饭已经成为安阳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全盛”郑家老粉坊的粉浆也成为安阳粉浆的一张“名片”。安阳的大街小巷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绿豆哟粉浆”的叫卖声,而且尾间拖得特别长。它告诉人们,卖粉浆的车子来了。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问:“是不是西大街郑家粉坊的粉浆?”当听到回答“是”时,人们会争先恐后回家拿锅盆盛。这时候,那卖粉浆的身份似乎也提高了许多,脸上洋溢着自豪得意的表情。
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人一旦认准了一种品牌,别的就会不屑一顾。当然,这种坚定不移的背后,是“全盛”郑家老粉坊多年的良好信誉。他们的先辈曾庄严立下遗训“清白做人,勤奋做事。不准干对不起顾客的事。”制作粉皮一定要选上好的绿豆,生产的粉皮不准有砂、草、碜,不准掺杂使假,绝不能给老字号抹黑。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全盛”郑家老粉坊的传人恪守先辈遗训,产品质量稳定,生意童叟无欺,足斤足两,在安阳有口皆碑。
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制作技艺
郑家老粉坊究竟什么时候兴起的?如今没有现成的文字资料佐证。不过,据郑天勇讲,他爸爸曾对他说过,早在明末清初,郑家先人就在安阳老城内开粉坊,距今300多年了,算到郑天勇,应该是第11代。有确切名字,在郑家记载的是第7代郑大学。如果按20年一辈计算,郑大学活着的年代应该是在清末同治到光绪年间,距今也100多年了。
郑大学开粉坊字号为“学盛”。他去世后,他的长子郑文蔚继承家业。以后,郑文蔚长子接管“学盛”,不久改名“全盛”。郑言箴1968年去世,时年74岁。郑言箴在世时,是郑家粉坊一个强大时期。他有四个儿子,个个精明强干。产业兴旺,二盘磨、二头骡,日均磨绿豆600斤。喂着十几头标猪(出栏猪)、母猪和老烧猪(种猪),粉坊养猪是一条致富捷径,单靠出售粉皮、粉浆生意很难红火起来。养猪是粉坊业的重要财源。磨绿豆时产生的大量粉渣喂猪,一举两得,每年靠生猪出栏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粉坊是整天磨声隆隆,猪叫呼呼,一片红火景像。郑言箴是经营管理的一把好手,他除开粉坊,还开肉架、办饭馆,一时间财源滚滚,正应了那句老话:运气来了,钱就像流水一样,挡都挡不住。
让郑言箴始料不及,钱来得快,走的也快。过了几年的好光景,谁知日本人也瞄上了郑家粉坊,几次讹诈,让粉坊开始走下坡路。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郑言箴又摊上一桩官司,官司打下来,又花了许多钱财,这么一折腾,郑家粉坊元气大伤。
令郑言箴感到欣慰的是,他还有两个儿子,特别是第三子郑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6年,“全盛”郑家老粉坊只剩下一盘磨、一头驴,只磨五六十斤绿豆,郑会仍在苦苦支撑,一直到解放。
从郑大学到郑会,几辈人苦心经营,事业几度兴衰,展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手工业作坊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世沉浮。
日月轮回,岁月沧桑。让郑会感到欣喜的是,他的晚年遇上了国运昌隆的好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他,温暖了他,他甩开膀子和儿子郑天勇一道,开拓出“全盛”郑家老粉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几百年来,安阳粉坊的产品制作,都是按规定程序纯手工操作,比起现代化机器生产,当然显得古老原始。但就是这种古老原始的手工操作,却制作出上好质量的产品。
光说水,粉坊需要大量的水,仅泡1斤绿豆,就需要6-7斤水。19年前,没有自来水,全凭人工由深井摇辘辘汲水。如果泡300斤绿豆,就需要1吨水,生意好时,光挑水就得一个人。
再说磨。解放前后,粉坊都是用的石磨。随着牲口一圈圈地拉,石磨转动,豆浆淅淅沥沥地漏了下来。这种原始的磨豆方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从粉坊门口过,一眼看到的就是牲口带着蒙眼拉着沉重的磨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要想忙,开粉坊”。这是解放前粉坊业的一句口头禅。
从泡绿豆到制成粉皮,需六道工序。
一道,泡绿豆。首先要精选上等绿豆,即颗粒饱满均匀,起明发亮,东北绿豆佳,一般来说,好绿豆市场价比普通绿豆每斤贵5—6角钱。选好后,倒入大缸。70斤绿豆放450斤水,浸泡15个小时后捞出,再放入净水。缸里再浸泡9小时,一是为增加干净度;二是一次泡的豆子有些没泡开。
第二道,磨绿豆。把浸泡好的绿豆放到石磨上磨,流出的豆浆放入小缸内,深沉4小时后,上面是粉浆,中间是粉渣,也叫砂浆,下面是粉面,安阳人也叫粉欠“湿温温”。
第三道,过滤。先清缸,粉坊业叫“撇缸”。即把杂质“撇”去,粉浆与粉渣分离,再用20目的小箩,过滤出杂质,把粉渣与粉面分离,留下湿粉面,倒入“二缸”,沉淀20个小时为成品粉面。
第四道,晾晒粉面。把成品湿粉面装入白布袋内,晾晒成半干,用琉璜腾腾,为的是好踅粉皮。
第五道,踅粉皮。先把半干粉面掰开揉碎放入缸盆,加适量的水搅匀。稠则踅出的粉皮厚,稀则不易成型。然后是踅,工人足穿水鞋,腰问围帆布裙(如今大都围皮水裙),身边是沸水大锅,锅口直径0.8米。踅粉皮的工具是铜旋,紫铜传热快。只见工人舀一勺粉面,放入旋内,两手平端在沸水锅内用力一拨,那铜旋就飞快在水面上旋转起来,约转10余圈后,工人提出铜旋,晃几晃,让些许沸水进入旋内,粉面均匀摊好,粉房术语叫“勾”。粉皮成型后会显露出很清晰好看的鱼鳞花。然后疾速地把铜旋放入旁边的凉水大缸内,旁边的另一个工人接过铜旋,在凉水中泡几下,让凉水进入,迅速把粉皮揭下,递给第三人,把粉皮摊到准备好的高粱箔上,一张箔恰好摊5张。
踅粉皮是个技术活儿,是说要眼急手快。踅一张也就半分钟,在沸水锅内铜旋不是“扑跳”,要平衡。一头高一头低,粉皮厚薄就会不均匀。所以,初学都是先学揭,观看揣摩师傅的动作,三年后才让踅。
踅粉皮也是个力气活儿,是说这是个重复动作,一般一个工人踅五、六百张,多的要踅1000张,没个好身板,坚持意志,是坚持不下来的。
踅粉皮还是个辛苦活儿。无论冬夏,都要站在100度的开水锅旁,像接着个大火蛋。工人短裤赤膊,满头大汗,一会儿裤头就湿透了,人就像水洗的一样,从前在屋内,夏天温度高达四十二三度,当时又没有空调电扇,全凭人顶。
第六道,晾晒。晾晒粉皮的高粱箔选用的是韩陵乡梨园漳豹一带的,人家专门加工。这种箔的高梁杆本身发油性,透空气,吸水。中间用竹杆穿插。晾晒温度是30度,风力3级。好天有两、三个小时就干了。把粉皮揭开,几张箔相叠再压。取下放屋内,几十张一摞,上面再用重物相压,直到摆柜台,还用重物压,力争粉皮平整光滑。
一张普通粉皮,经六道工序,6天后才能成为成品。这在一些人看来,太复杂费事了。郑天勇说,现在外地市场器粉皮,倒是制作速度快,可口感远不能与手工粉皮相比。这颇有点儿像作家二月河的一名名言:“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可比用机器轧出来的面条要有味道多了。”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郑会
“全盛”送家老粉坊历代“当家人”之中,郑会无疑是个跨世纪的承上启下的重量级人物。
郑会也许天生就和做生意有缘,他一生对别的都不感兴趣,唯独对开粉坊情有独钟。他1926年出生,上过几年私塾,算是粗通文墨,少年时亲自经历了父亲郑言箴掌管“全盛”郑家老粉坊时期的辉煌,也亲眼目睹了后来粉坊江河日下,生意惨淡的灰色时期。往日生意红火,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逐渐走向没落。这件事留给郑会的印象真是刻骨铭心。1946年,郑会20岁,已发育成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从小在粉坊长大,耳濡目染,使他对粉坊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粉坊的各道操作技艺,他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懂经营、善管理,很快成为“全盛”郑家老粉坊的顶梁柱。他的刻苦好学,业务精通,已为全行业所尽知。郑言箴这个一辈子开粉坊的老人也对这个三儿子刮目相看。
那段时期也是郑会大展手脚、闯荡社会、积累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时期,他觉得做生意不单单是为了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开粉坊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快乐,尽管日子过得很艰苦,他还是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
解放后,他甩天膀子大干起来,增添了牲口,雇佣了工作,生意又重新红火起来。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市里把豆芽坊、豆腐坊、粉坊三个手工制作行业合并成立了淀粉厂。郑会作为私方业主,因为懂技术,参与厂里的经营管理。
1962年,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提出了“三自一包”,国家对个体经营有了一定限度的放开,这给本来就一直向往做个体生意的郑会带来了一线希望。做生意能赚钱,比上班工资高,能养已是十口之家的大家庭,这也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个现在看来很正常的想法就明显带有“资产思想”、“个人发家致富”的倾向。幸运的是,当时企业为了减轻负担,按政策批准他下放回家。但在其下放证明材料中,还是写上了:“郑会1960年时就向往自由市场,要求下放回家。”想想也是,一个在旧社会开过粉坊,从做生意中深刻体会到经济收入多少对一个负担学生的家庭意味着什么的人来说,在企业每月死死的几十元工资,不向往自由、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倒是不正常的,只不过有人嘴里说出来,或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有的人城府深,表面看不出来罢了。
郑会的这种重做生意的愿意很快就破灭了,还没等他施展手脚,刘主席的“三自一包”政策很快就停止执行了。1964年,他干起了拉平车的营生,直到1979年。
15年的拉车生涯,并没有泯灭郑会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渴望。相继出生的八个子女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使他的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像一股春风,吹散了郑会心中的郁闷,像一股暖流,让严寒之中的郑会感到了融融暖意。多少年的期盼就要变成现实。尽管当时发家致富还没有响亮提出,但从寒冷的冬天走过来的人们从党的文件精神中已经明显感觉出,搞个体工商经营已经是光明正大了。政策鼓励个人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做贡献。
1979年10月,53岁的郑会又像他20岁时支撑家业一样浑身充满了力气。压抑了几十年的发家致富情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使他也不愿意再撅着屁股低头拉车,他果断义无反顾地扔下了几十年的工龄重新回家开起了粉坊。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全盛”郑家老粉坊重新开业,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安阳。要知道,当时许多人还在持观望态度,而郑会已捷足先登了,他经同行人整整快5年!当别人大梦初醒,郑会的腰包早已鼓起来了,让同行后悔一辈子。粉坊生意的红火是郑会意料之中,安阳有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开业初,也一次进四、五年绿豆,当时绿豆0.3元一斤,一次投资1000多无,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家人担心:这能卖出去吗?郑会信心十足地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弄不好还不够卖呢!”生意的火爆验证了郑会的预料。禁锢多年的个体经营又露面了,人们又可以买到地道正宗的郑家老粉坊的粉皮、粉浆了。多少年对郑家粉坊老字号的依赖,使他们拿着兜提着桶像潮水一样向西大街涌来。一位老太太激动地说:“多少年了,我以为这辈子再也吃不到郑家老粉坊的粉浆,没想到老了老了,又吃上了!”粉皮1.8元一斤,一些城乡接结部的居民着篮子,一买就是5斤。要知道,当时城里职工工资也就几十元。大众化的粉浆销售更是惊人,1吨多大缸粉浆,卖五六缸,2分钱一马勺,顾客排着队,工人的手不停舀,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卖1缸粉浆的利润就把绿豆的投资赚回来,粉皮等于是净赚。这种火爆场面,在郑家粉坊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全体工人尽管每天累得东倒西歪,但大把大把票子进帐,让每个人脸上整天洋溢着幸福快乐。
群众持续不断的购买,让郑会胆更大了,劲更足了,他每次都进500斤绿豆,这在当时同行业中是不敢想象的。
生意兴隆带来滚滚财源,郑会独自坐在电灯下,满桌摊的都是钱。他端着小酒杯,一会儿喝一口,脸上泛着红光。一张一张地数,500、1000捆成一捆。他数得那么专心,纸币、硬币,这些平常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东西捆成捆,摆成摞,那意义不亚于一个穷人一下子掘到一座金矿。虽说粉坊每月都要合计,但结果8500元,还是让郑会兴奋了半夜。8500元,这在当时人们崇拜万元户的年代,已经很惊人了。对于一月只挣几十元的普通职工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耐人寻味的是,兴奋过后,郑会把一捆一捆的钱埋到炕里边的绿豆堆里,有钱不露富,不张扬,从旧社会过来的郑会深深懂得这一点。在百万富翁普遍不富裕的年代,少数人冒尖露富,肯定受公众注目。粉坊生意的红火,便受到一些“红眼”病人的嫉妒。1980年,有人骑车对郑家粉坊指指点点,临走丢下一句:“别看这二年狂,等二年再看吧,非叫他倒霉不可!”
这些话没有吓住郑会,他坚信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
经济上的大翻身,使郑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会妻子去世时欠下的债很快还清,姊妹8个上班上学都解决了。家里是旧貌换新颜。直到今天,郑天勇还骄傲地说:我家的家用电器是安阳用的早、全的,电视、冰箱都是日立的。
如果说1979年“全盛”郑家老粉坊重新开业是郑会顺应时代潮流,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话。那后来的一系列举措,则见证了郑会在生意上的气魄和独到的眼光。1985年,郑会看到了饮食市场上蕴藏的巨大商机,果断拍板在安阳桥开一个分店。这里是城乡接合部,地方大,人口密集,粉坊少。当时城里没有晾晒粉皮的大院,安阳桥正是理想之地。事实正如他所料,宽阔的场地,旺盛的市场需求,给扩大粉皮制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巨大空间。粉浆销售量到今都超过西大街老店。许多群众说,以前买粉浆得跑到西大街,如今在家门口也能买上郑家老粉坊的粉浆了。
更让人心服口服的,是他发挥出了多年积累的粉坊成功经验。1995年,他选定北郊小屯附近4亩多地开办猪场,年均200头猪出栏。这在解放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200多头猪就是全家的摇钱树、聚宝盆呀。
他的小儿子郑天勇初中毕业也在粉坊干活儿,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考验,他发现天勇吃苦耐劳、勤奋钻研,而且在生意上的天赋很高,是块做生意的料,就着意培养。
1981年,“全盛”郑家老粉坊办营业证时,他果断地填上了天勇的名字。当时天勇才仅仅16岁。1983年,安阳电视台拍“全盛”郑家老粉坊,郑会腰系围裙在柜台照应顾客,让天勇接受采访。同年,他一次性认购5000元国库券,还是以天勇名义。在文峰区引起了轰动,为此受到市领导的接见。以后,他每年都以天勇名义买几千元国库券,推动了文峰区国库券认购工作的开展。
1993年大年三十,寒风刺骨,冰雪满地,时任市委书记的孟祥锡、副市长杨韬在文峰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大早起专程来“全盛”郑家老粉坊看望,拜个早年。这是郑会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一辈子都感到无尚荣耀的。一个在旧社会连县长都难得一见的个体经营者竟然见到如今的“府官”,而且那么亲切随和,尽管他不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一时间竟也不知说什么才好。他知道孟书记虽然是看望他全家,却代表党和政府对他的合法经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个体工商经营勤奋致富是光荣的。他庆幸自己晚年遇上了好时代,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尽情施展才能抱负的大舞台。这一辈子,活得值。
孟书记、杨副市长一行走后,郑会和天勇临时决定,本已准备停业的门面照常营业,粉皮晒不干,就卖湿粉皮,不上秤论张,也要满足顾客需求。
第二天,大年初一,郑会一家还沉浸在市领导亲切关怀的氛围中。中午,全家欢聚一堂,郑会特意拿出珍藏多年的茅台酒,荣耀的胀红着脸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儿大年三十亲自上门为咱工商户拜年,这是在鼓励咱好好干呢!”全家人的心是热呼呼的,冬天的寒冷似乎也在悄悄消失,昂贵的茅台酒竟然喝掉两瓶。
2003年,郑会去世。临死前一年,他盛不动粉浆,就在柜台前坐着,满怀喜悦地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家业和已经逐渐成熟的儿子郑天勇在当“当家人”。
郑天勇十六岁的“当家人”
如今,安阳郑家粉坊有十几家,有字号的只有“全盛”、“同盛”两家,都是郑家粉坊第7代郑大学的后代,“当家人”也都是各家家长。唯独“全盛”郑家老粉坊“当家人”郑天勇是个年轻人。现在也仅42岁,风华正茂的年龄。论资历,他16岁初出茅庐就被父亲推举到“当家人”的位置,可谓少年得志。
郑会有8个子女,郑天勇排行第六。1965年,郑天勇出生。上小学时,大哥高兴了,会向他讲述郑家曾经有过的辉煌。天勇就感觉爷爷和父亲很了不起,开一间粉坊就能让全家日子过得滋滋润润。渐渐地,家中保存的小箩、铜旋在他的心中似乎也变成了有灵性的物件,他会向父母请教这些物件当年怎么使用。
看着这些自己当年熟练使用的工具,如今冷冷落落撇在一旁,自己空有一身开粉坊的本事,却每天只能撅着屁股,像牲口一样拉车,养活一家人,郑会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成都有。本来自己狠心不再想当年开粉坊的事了,偏偏年幼的儿子也像自己当年一样对开粉坊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不是上天在暗示,郑家粉坊还能有重振雄风、生意辉煌的那天,真有就太好了。可这“文化大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整天批这个斗那个,连刘少奇主席当年推行“三自一包”都重拿出来狠批,上挂下连,我当年开粉坊似乎也成了“罪过”,整天夹着尾巴做人。不知“文革”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折腾,我这一家什么时候才能过上称心如意的日子?眼下我就够烦的了,你天勇小小年纪,不该问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没想到,天勇还真是个犟脾气,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心情好时,郑会也会耐着性子给天勇说几句;心情不好时,郑会一言不发,独自抽根烟,瞅着自己当年的那些老“伙计”发楞。
峰回路转,“文革”结束,1979年,郑会在市区重新做起了粉坊生意,14岁的天勇下了学也在店里帮忙。有个星期天,父亲说你跟我到铁西卖粉浆吧。那天是刘家庄、梯子口传统集会的前天,买粉浆的群众特别多。2分钱一舀,一罐粉浆很快就见底了。回家天勇就算起了小“九九”,一罐粉浆卖4.5元,这样一个月仅粉浆就能卖100多元。当工人一月才挣二、三十元,哪有做生意挣得多?后来,郑天勇回忆说:“一次随父亲卖粉浆,对我触动很大。原先我对哥哥姐姐上班当工人感兴趣。经过卖粉浆这件事,我的看法变了,我觉得做生意比当工人强。我发现自己比别人成熟早。父亲上了年纪,母亲又有病,我有责任早点挣钱帮家。也幸亏我干了,不然,‘全盛’郑家老粉坊就失传了。”
郑天勇和他父亲一样,也许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他自己也感觉有一种天生做生意的缘份。1981年,他学业平平,初中毕业。同学们都跑门道打点上班当工人,抱个“铁饭碗”。有同学问他:“你咋还不慌哩?”天勇回答:“我想做生意。”同学们一阵哈哈大笑。年纪轻轻的做什么生意?这在当时确实被许多人瞧不起的,做生意仿佛就是二等公民。郑天勇毕竟年龄小,感到有点自卑,但出身粉坊世家,耳濡目染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体经商的道路。
对于一个刚刚16岁的少年来说,刚开始的日子是异常艰苦的。开粉坊全凭夜里干。每天半夜三点起床磨绿豆,一盘磨,一头驴,一缸60斤,磨两缸得5个小时。早8点出来踅粉皮。2.8斤绿豆出1斤湿粉面,1斤半湿粉面踅1斤湿粉皮,3个小时踅600张。中午12点后出去卖粉浆,天黑了到郊外割草回来,铡草喂牲口,干十六个小时,和雇佣工人干在一起,汗流在一起。现在回顾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郑天勇感慨地说:“比起上班的同学干8小时,星期天还休息,我辛苦多了。早起瞌睡,眼都睁不开,冬天就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就是在同行,我这样的也找不出第二个。当时就一门心思,挺过去,学会本事,把父亲替下来。那时思想单纯,一直到十八九了,还不知钱咋花。”
郑会对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儿子十分关心,经常向他讲述解放前怎样学徒,时常嘱咐粉坊的老师傅耐心教。说起来,重新开业时的老师傅还是郑会解放前后的老伙计,有几个还真的身怀绝技。像聂村一个姓王的师傅漏粉皮又细又匀。本家一个哥哥踅粉皮,动作潇洒老练,踅出的粉皮边窄,小鼓暴花均匀透亮,1斤粉面别人踅10张就很不容易,他能踅12张,张张晶莹透亮,活像精美的工艺品。郑天勇天资聪颖,小嘴甜,和师傅打得火热。师傅爱喝酒,天勇就买酒请。师傅喝得半醉半醒,才传授给绝招要领,安阳人叫“掏叫儿”。别人学徒,三年才准踅,天勇天生牛犊不怕虎,几个月就上去练。力气是基本的,关键是要用心,眼快心快手快,要勤琢磨,和写文章一样,也要有灵感。学会容易,学精就不容易了。天勇每踅1张,自己和师傅都要打分,直到自己满意。踅粉皮也和练武术一样,只要功下到了,到一定程度,那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两年时间,天勇就全面熟练掌握了粉坊的每道操作工序,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师傅”,成为同行中的姣姣者。
看到这一切,郑会放心地笑了,“全盛”郑家老粉坊后继有人了。
这时的郑天勇已经在“当家人”的人位置上坐了两上。“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郑天勇踌躇满志,眼前是洒满金光的康庄大道。1983年,结束了几千年牲口拉磨的历史,换上了电磨。1984年,又用上了浆渣自动分离机。60斤豆子以前用大萝需4个小时,现在仅半个小时。以前1斤绿豆出半斤粉面,现在出6.5两。后来,郑天勇自豪地说:“这是我在同行中先引进的。老父亲当时怀疑,说“以前都是用石磨,几千年了。你用机器砂轮磨,能不破坏淀粉质量?”我拿10斤绿豆,用人家的分离机试验,同样达到石磨的质量,老父亲才心服口服了。我对新生事物很敏感,但不管咋改进,传统口感不能变。”
1988年,天勇中午吃面条,吃着吃着放下了碗,走到面条机旁,他突然来了灵感,顾客买了粉皮,回去煮了还得用刀切,如果发明一种像面条机一样,把粉皮切成丝,不就大大方便顾客了吗?家人劝他:“多少年了,大家都是这种吃法,再说,这是个机械活儿,你又没在厂里干过,能试验成功吗?”天勇说:“不会就学。试验成功,顾客省劲儿,咱的经济效益不也提高了嘛。”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请教了一个又一个,试验了一回又一回。终于成功了,大家亲眼看到,仅有4张白纸厚的粉皮,被切割成4、6、8毫米宽。现在看来,这一发明是那么简单,可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而且工厂没进过的郑天勇来说,却整整花费了两年功夫。粉皮切割机切割的粉皮丝,立马受到市场欢迎。而同行们,10年后才用上。
2000年,郑天勇注册成立“全盛”郑家老粉坊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研制成功粉皮块机。这种机器,今同行业都没有。他们说“天勇这孩子脑筋就是转得快,俺还没有学会走,他就会跑了。咱撵也撵不上。”
产品外包装更显出天勇独具慧眼。包装盒以红色为底色,正面左上角是绿底红字“全盛”,下面是黄字“百年老店”,右上角是上下两个黄色菱形中的“正宗”二字,下面是黄字“古都一绝”。正上长方框内黑底金粉字号“郑家老粉坊”,字体飘逸洒脱。正中是绿字“绿豆粉皮”四个大字。正下印着一盘凉拌粉皮,浅绿色花纹盘内,白色粉皮丝,翠绿黄瓜、鲜红西红柿,把这盘菜点缀得鲜艳精致。整个设计着色搭配、字体变化摆布、文字内容都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在包装盒两侧印上“甲骨文之乡,安阳特产”,天勇骄傲地说:“外人可能不知道安阳,但很少有人不知道甲骨一片尺天下。当时市里正组织申报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喝着酒,突然想到安阳是甲骨文之乡,甲骨文含金量很高啊,产品广告一定要有这两个字,我要的就是安阳浓厚的文化底蕴。别人可能根本就不会想到产品广告和甲骨文之乡联系起来,有没有这几个字影响可就大不一样。”难怪,2001年安阳申报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时,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化局局长李阳生一行上北京时,点名专程带上十几盒“全盛”郑家老粉坊的粉皮,在京很受欢迎,以后再去,一提就是几盒,连北京、上海、郑州的领导都称赞。传统的口感、有地方特色的包装也深深吸引了安阳华联、丹尼斯、卫东三大超市,每月进约2000斤。丹尼斯对粉皮质量特别挑剔,现场煮沸品尝,6家粉坊产品选送,选定“全盛”郑家老粉坊的产品。郑州丹尼斯商场打广告出彩页,一次就要约2000斤。
市场经济的磨练,使天勇深刻意识到,固步自封,产品不开发,不宣传,企业就没有生命力,产品就没有知名度。只有紧跟市场形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宣传新产品,才能占领市场制高点,企业才能有良好经济效益,那种闭关自守,习惯于每天喝着小酒儿,打几圈儿麻将,哼几句老戏的传统生活方式必然严重阻碍企业的生存发展,迟早要被淘汰。
一张普通的粉皮,加工成粉皮丝,粉皮块,适应了当今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得到众多顾客青睐。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经济形势较好,有的企业发的奖金比工资都多,收入增长必然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粉皮也成了餐桌上的常用食品,西大街老店粉皮平均每天190斤。1987年春节,营业额就3万多元。回纺厂春节福利发粉皮,3000多职工排队,把路都堵了。1990年前,“全盛”郑家老粉坊产品主要靠本地销售,1990年后开始销往河南其他地市、销往全国。外地人购买,十个就有八个作为礼品赠送。他们一到安阳,直奔西大街,认准“全盛”郑家老粉坊。安阳人到外地开会、串亲访友,总要带几箱“全盛”郑家老粉坊生产的粉皮。
与父亲相比,天勇很少有传统经商观念的束缚,更多接受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从初的对家庭的关爱逐渐扩大到对全社会的关爱。1983年,政府号召买国库券,区工商局组织个体经商户开会,先做动员,郭局长点名郑天勇先报,在父亲支持下,郑天勇一张口就报了5000元。大家都楞了,大瞪着两眼看着他,连郭局长也没料到他报这么多。当时其他老字号的粉坊、饭店才报几百元-1000元,主要怕露富,天勇没考虑那么多,支援国家建设,响应政府号召,帮国家度过难关,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表现,能多买就多买,以后,他每年都买几千元国库券,推动了文峰区工商户认购国库券工作的开展。区工商局看郑天勇思想进步18岁就批准他加入了共青团,是当时个体工商户中年轻的一个。文峰区政协考虑老字号应该有代表,特批准他为政协委员,而且连任四届,这在区政协是特别破例的。市政协也吸收他为委员,连任七、八、九三届,破例延长一届。1983年,省电视台专程采访并在省台播放。1983年,参加河南省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大会,受到时任省委书记刘杰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1989年,参加省xianjin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郑天勇被誉为安阳市民营企业的带头人和“中原之星”。“全盛”郑家老粉坊多次获省、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中原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xianjin单位以及安阳市工商总会授予“郑家百年老粉坊”荣誉称号。
让天勇感到荣幸和难忘的,是1983年大年三十,天上飘着雪花,刮着寒风,一大早,时任市委书记孟祥锡、副市长杨韬在文峰区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到西大街,慰问个体工商户。杨韬副市长在前,对天勇说:“我代表市委、市政府给你拜个早年。”天勇感动地说:“感谢杨市长对我的关心。”杨副市长微笑着说:“不要谢我,要感谢市委孟书记。”原来区里通知杨副市长来,没想到孟书记也来了,天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哪见过这场面。孟书记身体胖胖的,穿着军大衣,亲切地握着天勇的手,说“你们全盛郑家老粉坊照章纳税、守法经营,积极踊跃购买国库券,走在了全市个体工商户的前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让安阳百姓都能吃上正宗地道的高质量的粉皮。”天勇顿时感觉热血沸腾,心跳得特别厉害,手都不知往哪儿放了。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个体工商户的关心和鼓励呀。原来嘴上不说,内心里总感觉干个体工商低人一等,现在市委书记一席话,让他吃了定心丸。个体工商户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都在为国家为社会做奉献。他的心里像燃起了一团火,漫天飞舞的雪花,刺骨的寒风似乎已经悄悄过去,万紫千红的春天正向他走来。他在心里说,有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我一定坚定地沿着个体工商这条路走下去。
如今,“全盛”郑家老粉坊已由当初西大街一个小作坊迅速发展为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一个分公司,三个专卖店,注册资金由当初的3000元增长到万元,产品由单一的粉皮发展为粉皮丝、粉皮块、粉皮、粉条、皮渣、粉面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空间从豫北地区辐射到东北、华北、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居住国家。
“全盛”郑家老粉坊走过了一百多年坎坷曲折的道路,五代人的不懈努力,铸就了企业的辉煌。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郑天勇深深感到还有许多知识要学,特别是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儒商形象的打造、企业文化底蕴的创造和积累。他说:“今后,我要深入挖掘粉坊的文化底蕴,和食俗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传统的制作工序和手工操作技艺,让更多的群众吃上传统口味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绚丽多彩。”
- 上一个:没有了!
- 下一个:安阳“全盛”郑家老粉坊
- 微信沟通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