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粉坊的故事(1)
发布:安阳市全盛郑家老粉房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5241次 发布时间:2018-03-27 16:29:19
安阳地方风味食品“三大宝”中,粉浆饭名列首位。“粉浆饭热三遍,酥肉皮渣都不换”、“粉浆饭酸溜溜,葱姜芫荽不能丢”形象地道出了安阳人对粉浆饭的喜爱。安阳人爱喝粉浆饭出了名,以于有些外地人说安阳人连说话也带有了粉浆味儿。每天清晨,大街小巷回荡着“粉浆哦——稠粉浆喔”热悉的叫卖声,成为安阳经典的吆喝。
粉浆是粉坊的产品。郑家粉坊在安阳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信誉好。现在市区有十几家郑家粉坊,占市区粉坊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郑家粉坊是什么时间创办的,首创是谁,传承了多少代,中间有什么变化,消费者不一定都了解。为此,我们特登载《郑家粉坊的故事》以飨读者。
名扬彰德府
安阳南边的淇河流域,昔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在这里。“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中的名句。
淇河流域的朝歌,是商代君王办公居住之地,也是较早出现粉坊的都市。那时,小麦产量非常低,主要农作物是杂粮,家中的好厨子逐渐摸索出一种粗粮细做的办法。先将绿豆渗水磨成浆,让其发酵,然后用浆把锅涮一下,再用油把锅一擦(此举为不糊锅底),倒入浆,待烧到起沫时,下入宝贵的杂面条。面条如果太少,还要加入绿豆面汁,再把青菜、葱花、黄豆、花生米等放入熬好,这是流传到今的很受群众欢迎的豫北“浆面条”。如今,这种饭在安阳县东部和汤阴县一带被称作“浆饭”。随着时代的发展,安阳市区一带把杂面条换成小米,演变为当今纯正地道的粉浆饭。
郑家粉坊的郑氏先祖郑本生活在朝歌和安阳之间的今汤阴县韩庄乡王佐村。据《郑氏家谱》记载,郑本生活在明代中期,不久,他的后代郑科一支迁居安阳县南田村(今龙安区马投涧乡南田村)。郑科很快在村中开办了粉坊,与原籍南田村郑氏一起成为村中望族。
明末清初,战乱平息,中原局势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恢复。郑科的一个儿子不满足于在南田村小打小闹,决心到外面的都市闯一闯,以谋求更大发展,凭借着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粉坊经营管理经验和娴熟的制做技术,带领家人迁居到当时的彰德府(今安阳市)西关,成为当今郑家粉坊郑氏的祖上。距今已300多年,传承到第11代。郑家粉坊是目前已知的安阳出现较早的粉坊。
清末同治到光绪年间,第七代郑大学给郑家粉坊取“学盛”字号。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郑家粉坊在安阳众多粉坊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更有意思的是,光绪年间的一件传闻,更给郑家粉坊锦上添花,名扬彰德府,直到传到京师。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取道开封经安阳回京,从开封刚出发,先遣宫人便飞马赶赴安阳送信,等他们紧赶慢赶到彰德府(今安阳)南大街,已是繁星满天,明月高照了,两旁店铺都已关门。宫人们又饥又渴,连敲几家餐馆门,人家都说对不起,火已封了。正当他们绝望之时,突然发现鼓楼附近有束灯光,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个卖饭摊户正收拾准备回家。宫人们问还有什么吃食。摊主说有火烧、粉浆饭。宫人们饥不择食,等他们风卷残云把粉浆饭喝下后,竟然味口大开,连说“好喝!好喝!”惊得摊主直念叨,怎么宫人们也来喝我的粉浆饭。
一顿普通的、放在平素宫人们连看也不看的粉浆饭,给这些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回到宫里还到处宣传彰德府粉浆饭如何好喝。其实,当时宫人们喝粉浆饭用的粉浆是不是郑家粉坊的已无从考证,不过由于郑家粉坊名气大,所以人们宁可相信是郑家粉坊的。
作者:玉申
2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