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5937216949
电话:0372-5921721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西大街70号
网址:http://www.ayqszjff.com
全盛”郑家老粉房
安阳市区一带有几十座粉房,如果你要问哪家资格老、名气大、质量好,老安阳人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郑家老粉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阳粉房业是以郑家粉房为代表为标志。
郑家粉房中,又以“全盛”老字号闻名。
郑家粉房的“家史”
安阳市区一带的郑家粉房,都是一个家族、一个祖上。老城西大街70号“全盛”郑家老粉房第11代传人郑天勇说,据《郑氏家谱》记载,老祖叫郑本,居汤阴县韩庄乡王佐村。郑本的后代郑科一支迁往汤阴县南田村。郑本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又迁到彰德老城西关,成为当今郑家粉房的祖上。
郑天勇介绍,郑家粉房从明末清初开始经营,已300多年了,已传承到第11代。这也是目前所知的安阳较早出现的粉房。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第7代郑大学,经营粉房于清末同治到光绪期间。他的粉房字号为“学盛”。郑大学去世后,由长子郑文蔚继承家业,为第八代。郑文蔚去世后,由长子郑言箴接管“学盛”,不久改为“全盛”,是为第九代。
郑言箴(1894——1968年)经营粉房期间,是郑家家族的辉煌时期。是他在民国期间,把郑家粉房业的发展推到了顶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安阳民族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郑言箴得天时、地利、人和,把郑家粉房经营得红红火火。他有四个儿子,个个精明强干。产业兴旺,二盘磨,二头骡,日均磨绿豆600斤。喂着十几头标猪(出栏猪)、母猪和老烧猪(种猪)。粉房整天磨声隆隆,猪叫呼呼。一片红火景像。郑言箴除开粉房,还开肉架,办饭馆,一时间财源滚滚,正应了那句老话:运气来了,钱像流水一样,挡都挡不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世纪40年代,郑言箴的粉房走了下坡路,昔日的辉煌不再,到1946年,几乎到了事业的低谷,“全盛”郑家老粉房只剩下一盘磨、一头驴、一天只磨五六十斤绿豆。
令郑言箴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第三子郑会在困境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苦苦支撑衰败的家业,一直到解放。
从郑大学到郑会四代人苦心经营,事业几度兴衰,展现的是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安阳小手工作坊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世沉浮。
承上启下的“掌柜”——郑会
郑会,1926年出生,从小上过几年私塾,算是粗通文墨。少年时,经历了父亲郑言箴掌管“全盛”郑家老粉房时期的辉煌,也亲眼目睹了粉房江河日下,惨淡经营的灰色时期。1946年,郑会20岁,已发育成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也许他天生和做生意有缘,他一生对别的都不感兴趣,唯独对开粉房情有独钟。从小在粉房长大,耳濡目染,使他对粉房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如果有一天不在粉房,他会牵肠挂肚。他又刻苦好学,粉房的各道操作技艺,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而且懂经营、善管理,很快成为“全盛”郑家粉房的顶梁柱,全行业都对他刮目相看。郑言箴这个一辈子开粉房的老人也非常器重他,全面放手让他去干。把振兴“全盛”郑家老粉房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三儿子身上。
解放后,郑会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增添了牲口,雇佣了工人,生意又兴隆起来。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市里把豆芽坊、豆腐坊、粉房三个手工制做行业合并成立了淀粉厂。郑会因懂技术,参与经营管理。
1962年,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对个体经营有了一定限度的放开,淀粉厂按政策批准他下放回家。
1964年,国家政策调整,郑会重做生意的愿望落空,他只好去拉平车,直到1979年。
1979年,郑会的命运再次发生重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使他明显感到,搞个体工商经营已经光明正大,政策鼓励个人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当年53岁的郑会又像20岁时支撑家业那样,深身充满了力气。压抑了几十年的发家致富情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使他一天也不愿意再撅着屁股低头拉车,他义无反顾地扔下了几十年的工龄,重新回家开起了粉房。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全盛”郑家老粉房重新开业,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安阳。要知道,当时许多人还在持观望态度,而郑会已捷足先登了。他比同行人整整快五年,等大家大梦初醒,郑会的腰包早已鼓起来了,让同行后悔一辈子。
粉房生意红火是郑会意料之中的,安阳有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开业初,他一次进四五百斤绿豆,当时绿豆0.30元一斤,一次投资1000多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家人担心,磨这么大量绿豆,产品能卖出去吗?郑会信心十足地说:“到时候你们知道了,弄不好还不够卖呢!”事实完全验证了郑会的预料。禁锢多年的个体经营又露面了,人们又可以买到地道正宗的郑家粉房粉皮粉浆了。多少年对郑家老粉房的信赖,使他们拿着兜提着桶像潮水一样向西大街涌来。一位老太太激动地说:“多少年了,我以为这辈子再也吃不上郑家老粉房的粉浆,没想到老了老了,又吃上了!”粉皮1.8元一斤,一些城乡居民拎着篮子,一买是五斤。要知道,当时职工工资一月也几十元。粉浆的销量更是惊人,盛一吨多大缸粉浆,一天卖五六缸,二分钱一马勺,顾客排着队,工人不停地舀,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了。这种火爆场面,在郑家粉房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连续高潮不断的购买力,让郑会胆气更壮了,他每次都进500斤绿豆,这在当时同行业中是不敢想象的。
生意兴隆带来滚滚财源,郑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营的受益者。郑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妻子去世后欠下的债很快还清,八个子女上班、上学问题都解决了,家里旧貌换新颜,全套新家电,让外人钦羡不已。
1993年大年三十,寒风刺骨,冰雪满地,时任市委书记的孟祥锡、副市长杨韬在文峰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大清早专程来西大街“全盛”郑家老粉房看望,拜个早年。这是郑会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一辈子都感到无尚荣耀的。一个在旧社会连县长都难得一见的个体经营者竟然见到如今的“府官”,而且那么亲切随和,尽管他不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一时间竟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知道孟书记虽然是看望他全家,却是代表党和政府对他的合法经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个体工商经营勤劳致富是光荣的。他庆幸自己晚年又遇上了好时代,这辈子活得值。
孟书记、杨副市长一行离开后,郑会临时决定,本已准备停业的门面照常营业,粉皮晒不干,卖湿粉皮,不上秤论张卖,也要满足顾客需求。
第二天,大年初一,郑会一家还沉浸在市、区领导亲切关怀的氛围中。中午,全家欢聚一堂,郑会特意拿出珍藏多年的茅台酒,荣耀地胀红着脸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官儿大年三十亲自上门为咱一个工商户拜年,这是在鼓励咱好好干呢!”全家人的心热呼呼的,冬天的寒冷似乎也在悄悄消失,昂贵的茅台酒竟然喝了两瓶。
2003年,郑会去世。临死前一年,他盛不动粉浆,在柜台前坐着,满怀着喜悦地看看自己重新创造的家业和已经成熟的儿子郑天勇在当新的“当家人”。
16岁的当家人——郑天勇
1965年,郑天勇出生。上小学时,大哥高兴了,会向他讲述郑家曾经有过的辉煌。天勇感觉爷爷和父亲很了不起,开一间粉房能让全家日子过得滋滋润润,渐渐地,家中保存的小萝、铜旋在他心中似乎也变成了有灵性的物件。
1979年,郑会在市区重新做起了粉房生意。14岁的天勇下了学也在店里帮忙。有个星期天,父亲说你跟我到铁西卖粉浆吧。那一天是刘家庄、梯子口传统集会的前一天,买粉浆的群众特别多。2分钱一马勺,一罐粉浆很快见底了。回家天勇算起了“小九九”。一罐粉浆卖4.5元,这样一个月仅粉浆能卖100多元,当工人一月才挣二三十元,哪有做生意挣得多?后来,郑天勇回忆说:“一次卖粉浆,对我触动很大,原先我对哥哥姐姐上班很羡慕,现在我觉得做生意比当工人强。我发现自己比别人成熟早,父亲上了年纪,母亲又有病,我有责任早点挣钱帮家。”
天勇和父亲一样,有一种天生做生意的缘分。1981年,初中毕业,同学们都跑门道打点上班当工人,抱个“铁饭碗”。有同学问他:“你咋还不慌哩?”天勇说我想做生意,同学们一阵哈哈大笑。做生意当时确实被许多人瞧不起,仿佛是二等公民。天勇毕竟年龄小,感到有点自卑,但出身粉房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体经商的道路。
对于一个刚刚16岁的少年来说,刚开始的日子是异常艰苦的。开粉房全凭夜里干。每天半夜三点起床磨绿豆,一盘磨、一头驴、一缸60斤,磨两缸得5个小时。早8点踅粉皮。2.8斤绿豆出1斤湿粉面,1.5斤湿粉面踅1斤湿粉皮。3个小时踅600张。中午12点后出去卖粉浆,黄昏了到郊外割草,回来铡草喂牲口。一天干16个小时。现在回顾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天勇感慨地说:“比起上班的同学一天干8个小时,星期天还休息,我辛苦多了。早起瞌睡,眼都睁不开。冬天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是当时同行,我这样的也找不出第二个。当时一门心思挺过去,学会本事,把父亲替下来。”
郑会对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儿子十分关心,时常嘱咐老师傅耐心教。本家一个哥踅出的粉皮边窄,小鼓暴花均匀透亮,1斤粉面别人踅10张很不容易,他能踅12张。张张晶莹透亮,活像精美的工艺品。天勇天资聪颖,小嘴又甜、和师傅打得火热。师傅爱喝酒,天勇时常买酒请。师傅喝得半醉半醒,才传授绝招要领。别人学徒三年才准去踅,天勇初生牛犊不怕虎,几个月上去练。每踅1张,自己和师傅都要打分,直到自己满意。
天勇很快全面熟练掌握了粉房的每道操作工序,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师傅,这使同行们大为惊叹。他踅的粉皮,外观晶莹,白中透亮,白中透青,鱼鳞花清晰,厚薄均匀、柔韧性强,油性十足,口感温润。大家都说天勇得了郑家老师傅的真传。
当年,天勇被父亲推举到当家人的位置,成为“全盛”郑家老粉房第11代传人。
郑天勇踌躇满志,眼前是洒满金光的康庄大道。1983年,结束了几千年牲口拉磨的历史,换上了电磨。1984年,又用上了浆渣自动分离机。60斤绿豆以前用大箩过滤需4个小时,现在仅半个小时。以前1斤绿豆出半斤粉面,现在出6.5两。后来,郑天勇自豪地说:“这是我在同行中先引进的。老父亲当时怀疑,说以前都是用石磨,几千年了,你用机器砂轮磨,能不破坏淀粉质量?我拿绿豆当场用机器试验,同样达到石磨质量,老父亲才心服口服。”
1988年,天勇中午吃面条,吃着吃着放下碗,走到面条机旁,突然来了灵感,顾客买了粉皮回去煮了还得用刀切,如果发明一种相似于面条机,把粉皮切成丝,不大大方便了顾客吗。说干干,人请教了一个又一个,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试验了一回又一回,硬是成功了。仅有4张白纸厚的粉皮,被灵活地切割成4、6、8毫米宽。粉皮丝一上市,立刻受到欢迎,而同行们10年后才用上。
2000年,郑天勇注册成立“全盛”郑家老粉房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天勇研制成功粉皮块机。这种机器,同行都没有。他们说:“天勇这孩子脑筋是转得快,俺还没学会走,他会跑了,咱撵也撵不上。”
产品外包装更显出天勇独具慧眼。包装盒以红为底色,正面左上角是绿底红字“全盛”,下面是黄字“百年老店”。右上角是上下两个黄色菱形中的“正宗”二字,下面是黄字“古都一绝。”正上长方框内黑底金粉字号“郑家老粉房”,字体飘逸洒脱。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在包装盒两侧印上“甲骨之乡,安阳特产”。天勇骄傲地说:“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安阳,但很少有人不知道甲骨一片惊天下。当时市里正组织申报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喝着酒,突然想到安阳是甲骨文之乡,甲骨文含金量很高啊。产品广告一定要有这几个字,我要的是安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父亲相比,天勇更多接受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从初的对家庭的关爱逐渐扩大到对全社会的关爱。1983年,政府号召买国库券,文峰区工商局组织个体经商户开会,先做动员。郭局长点名天勇先报,在父亲支持下,天勇一张口报了5000元。大家都楞了,大瞪着两眼看着他,连郭局长也没料到他报这么多。当时其他老字号的粉房、饭店才报几百元-1000元,主要怕露富。天勇没考虑到那么多,支援国家建设,响应政府号召,帮国家度过难关,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表现,能多买多买。以后,他每年都买几千元国库券,推动了文峰区个体工商户认购国库券工作的开展。区团委看他思想进步,18岁批准他加入了共青团,是当时个体工商户年轻的一个。文峰区政协特批准他为政协委员,而县连任四届,这在区政协是特别破例的。市政协也吸收他为委员,连任七、八、九届。第九届也是破例延长的。1983年,河南省电视台专程采访他,并在省台播放。同年,参加河南省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大会,受到时任省委书记刘杰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1989年,第二次参加省xianjin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被誉为安阳市民营企业的带头人和“中原之星”。“全盛”郑家老粉房多次获省、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中原地区工商联民营经济xianjin单位以及安阳市工商总会授于“郑家百年老粉房”荣誉称号。2008年,入选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河南省老字号”名录。
如今,“全盛”郑家老粉房已由当初西大街一个小作坊迅速发展为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一个分公司,三个专卖店,注册资金由当初的3000元增长为50万元。产品由单一的粉皮发展为粉皮丝、粉皮块、粉皮、粉条、凉粉、皮渣、粉面等绿豆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空间从豫北地区幅射到东北、华北、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居住国家。
齐瑞申
2009年5月30日
- 微信沟通
- 公众号